张村驿,是一座位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间的小镇。原名张村,因地处鄜州通往甘肃的古道旁,公元1652年(清顺治九年)在此设驿站而得名。
这里属陕北革命老区,在小镇的西头,有一所初级学校,曾由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亲笔题字“化雨春风”。东头的高速桥下,还有毛泽东、周恩来和彭德怀召集干部研究直罗镇战役作战计划会议的旧址。
整个小镇一万余人,由散落在“一川二沟一塬”(葫芦河川,党家河沟、芦村沟,白家塬)的16个小村落组成。还留存的不少土坯房,印证了它曾经的贫穷和落后。村民们世代居此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过着庄稼种一季、一天两顿饭的农耕生活。交通的闭塞制约了这里的发展,特别是居住在山沟里的人们,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。不过,他们没有水路与外界相连,鸡犬之声相闻却无阡陌交通,唯有一条崎岖的小山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。逢阴雨雪天,泥泞的小路便把他们封闭在了大山里。贫瘠的生活环境,阻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我曾遇到过一位在山里居住的80多岁的老人,他说,多少年了,他就出去过两次,最远的一次还是到县城里。即便是到镇里,来回也要一天的时间。
后来,鹤煤公司在党家河沟里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煤矿。矿井耸立的同时,他们积极履行国企社会责任和担当,助力当地美丽乡村建设。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12.5公里长的二级公路,方便当地群众出行。投资392万元修建村村通公路,投资1561万元建成川口村等4个新村。为周边村民缴纳社保、失地养老金,为当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,帮助村民进矿工作……山里村民依靠便利的交通,养蜂、种植烟叶也扩大了规模,由小打小闹养家糊口走向了发家致富。
外来人口的涌入,扰动了这片封闭多年的土地,以往冷清宁静的小镇变得热闹起来,饭店、超市、时装店等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多了起来。下班后,煤矿职工和探亲家属们游走在小镇里购物消费,给小镇村民带来了商机。天刚蒙蒙亮,几家早餐店便早早迎来了食客。午夜时分,很多小饭店还没有打烊,室外大排档灯火通明,摊主的生意红红火火。以前临街商铺一到傍晚就关门歇业、唯一一条街道一片漆黑的景象也只能尘封在记忆里了。
一座煤矿,带富了一方群众,带动了这个黄土高原深山沟壑里小镇的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