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共享共赢”背后的九年实践

——鹤煤公司共享用工的“鹤煤模式”探索

字数:2,114 2023年05月18日 版名:要闻
  □ 本报记者李静 本报通讯员刘旭
  作为河南省第一家与富士康开展共享用工的煤炭企业,鹤煤公司在对外共享用工的道路上已走过了9年的时间。9年来,鹤煤公司对富士康共享用工输出总人数两万余人次,创收2.3亿元,打造了“职工转岗不下岗、转业不失业”的富余人员分流安置“鹤煤模式”。
  9年来,共享用工到底给职工带来了哪些变化?职工收入是否有增长?共享用工经验是否能为其他企业提供更多启迪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先后奔赴鹤煤公司和富士康郑州出口加工区进行实地采访。
  寻方向,人往哪里去
  时间拉回到9年前的2014年,那时候的鹤煤公司有4.1万名职工,正常情况下一个百万吨的矿井,千人左右搞生产就够了,但实际上却有三四千人。在人员比例中,地面人员和辅助人员占到总数的50%以上。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,从2016年起的3年内,鹤煤公司要退出煤炭产能582万吨/年,关闭矿井26对,涉及分流安置职工11956人。
  人往哪里去?钱从哪里来?成为当时的两大难题。
  2014年8月,48岁的鹤煤三矿女工史文清办理了停薪留职,借了6万元加盟成立了鹤壁市“宝贝家月嫂服务中心”。开业9年,史文清的生意越做越红火,公司200多名月嫂应聘到北京、上海、昆明等近10个省市开展服务。
  出路,出路,只有走出去才有路。从煤矿女工变身老板,史文清是鹤煤公司《自主创业管理办法》的“吃蟹人”和受益者。《自主创业管理办法》,即对于有创业想法的职工,鹤煤公司与其签订4年期的协议,企业负责缴纳前两年的各类保险,后两年则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。其目的在于解除职工后顾之忧,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去。该办法下发不到3年时间,鹤煤公司便先后有1000多名职工选择了自谋生路,他们开饭店、做自媒体、开办月嫂公司……创业之路千条万条,创业之路也越走越宽。
  安置富余人员,除了鼓励他们自主创业,鹤煤公司也因人而异出台了多种方案:对于劳动合同制、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;对于协议工,解除劳动合同的同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……
  但只是这些,还不够——
  2016年,鹤煤公司关闭矿井10对,涉及分流安置富余职工6240人;2017年,关闭矿井15对,涉及分流安置富余职工5275人;2018年,关闭矿井1对,涉及分流安置富余职工441人……
  “主动创业的都是矿区里的能人、有本事的人,但这些人是极少数的,根本解决不了大规模的人员安置问题。”想起曾经的难处,时任鹤煤人力资源部副部长,现任鹤煤社保中心主任的刘国栋感慨万千。
  又回到开头那两个问题:人往哪里去?钱从哪里来?
  鹤煤公司再三调研、多方论证,最终选择了“放眼外部,寻求用工转移”的办法。
  要双赢,饭碗从哪儿来
  鹤煤公司职工家庭里大多数两三代都在矿上,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,动员职工走出去再就业,任谁都能预料到这将会非常困难。基于此,鹤煤公司把选择合作企业的条条框框列了又列:考虑到职工回家方便,不能距离鹤壁太远;考虑到职工权益,必须是正规大企业;考虑到职工感受,要长期保持较大用工需求……
  这样一来,2010年9月来郑州建厂的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公司成为了最佳选择。通过长达1个多月的拉锯谈判,双方最终签订了共享用工输出协议。根据协议,共享用工人员与富士康正式职工同工同酬,享受一切福利待遇;在岗位晋升方面,按照新的岗位标准易岗易薪。对参加共享用工人员最关心的社保问题,鹤煤公司按照原交基数缴纳包含住房公积金在内的“五险一金”。
  事实证明,方式对了,方向也对了。自2014年10月以来,鹤煤公司自愿参与富士康共享用工的人员人数与工资收入接连攀升。其中:2014年11、12两个月,月平均劳务输出人数296人,收入169.11万元;2015年,劳务输出10个月,平均劳务输出人数305人,收入1050.83万元;2016年下半年以来,劳务输出人数稳定在1000人以上,月人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。
  王静是鹤煤九矿后勤服务中心女工,在谈到当年情景时,她说:“当时在矿上平均月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,但在这里,旺季时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。”收入的变化让王静的“钱包”鼓起来的同时,也将其爱人吸引了过来,夫妻俩每月近万元的收入,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走出去的正确性。
  借助王静夫妇的“广告效应”,鹤煤公司趁热打铁,顺势喊出了“去产能职工分流,我是党员我带头;谋出路安置职工,我是党员干部我负责”的口号。在鹤煤公司党委的号召下,当年便有38名副科长以上党员干部
  参与到劳务输出中。
  马爱国是鹤煤三矿保卫科副科长,他谈到劳务输出时说,干部能带头搬石头,群众就能平山头。企业为咱们找了这样一个新饭碗,咱们得端好、端稳了才行。
  党员干部带头是有形的带动,更是无声的命令。9年来,鹤煤公司对富士康共享用工输出总人数两万余人次,创收2.3亿元,上缴社保基金3500万元。多名职工受到了表彰和提拔,韩卫燕、陈斌、韩磊、李超、何真真、胡秀红等33名职工先后被富士康郑州出口加工园区评为先进工作者,13名职工先后走上了车间线长的管理岗位。
  共享用工的成功实践,为企业后续的富余人员安置分流蹚出了一条新路子,成为了职工受益、企业减负的双赢良策,受到了省委、省政府的充分肯定。在2016年6月21日召开的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,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、省长的陈润儿在谈到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安置时还专门提到了这一点。他指出,鹤煤公司通过牵手富士康开展劳务输出、举办月嫂培训、鼓励自主创业等,实现了企业职工转岗不下岗、转业不失业。(下转第三版)